找到相关内容637篇,用时1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拙火经验》序

    经历这惊人身心转化的人会有绝非平常的经验,但也不致失控到疯狂的地步。   拙火过程并不必然和心灵现象产生性。有些通灵者就没经历过这种转化,而有些拙火已发动的人却没展现其特殊心灵能力。也就是说,拙火过程可能--且经常--促成许多特别能力,但两者并没有绝对性。一九六二年,斯瓦密(Swami Vishnu Tirtha)也支持以上论述。他指出,一位能控制自己心跳活动的瑜伽大师的拙火也可能尚未醒觉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3154890512.html
  • 鸠摩罗什译《大品经》《妙法莲华经》中的「深心」

    引文,就在说明何谓「集诸善根」,「深心」是    善根、十善业功德的累积。 《大品经》、《大论》将「深心    」和大乘佛教重要德目上。      作为大乘运动「通教」的般若, 《大论》亦将深心与之    , 并认为「菩萨始得般若波罗蜜气味,故能生深心」,    《大论》说:      复次,菩萨始得般若波罗蜜气味,故能生深心。 如人闭      在幽 , 微隙见少,心则踊跃作是念 ( 言 ...

    蒋义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1939674.html
  • 法性与存有--弥勒法法性分别与海德格存有论区分的对比研究(1)

    ------------- 页329 楔子 如标题所示,本文要研究“法性”与“存有”的,以对比哲学的兴趣探讨两对义理区分的异同。何以选择这样的议题,必须先做说明。海德格( ...不过是要众生不起“水中月”(法)之妄计,而悟达于“月”自身(法性)之无计耳! 其次,关于法性与三性说之,得由两方面来看:(1)法性即圆成实性。弥勒在本论述“法性”为清净,即真如,也就是圆成实性...

    蔡瑞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3745681.html
  • 月称对于瑜伽行派的阿赖耶识思想的批判之研究

    这里所使用的“阿赖耶”一语,主要指涉著「执著”、“爱著”之意涵,它显然尚未与“八识说”的理论产生。“阿赖耶识”思想的胚动,还是要等到部派佛教的“细心相续”问题的出现,才有较明确的雏型产生。 《摄大乘论》就曾以“声闻异门说”来说明“阿赖耶识”与部派佛教的“细心说”的思想: “....由此异门密意,已显阿赖耶识。于大众部阿笈摩中, 亦以异门密意,...

    曹志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4245692.html
  • 鸠摩罗什译《大品经》《妙法莲华经》中的“深心”

    何谓“集诸善根”,“深心”是 善根、十善业功德的累积。 《大品经》、《大论》将“深心 ”和大乘佛教重要德目上。 作为大乘运动“通教”的般若, 《大论》亦将深心与之 , 并认为“菩萨始得... “菩萨得深心故,怨亲平等, 视之无二 ”, 《大论》对深心的解释,将大乘的重要观点,如菩萨、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、 十善业道、般若、平等、萨婆若等, 均一一与之。 因此,《大品经》所独有的“深心...

    蒋义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1847301.html
  • 原始佛教的心

    虽然在这里也包含了身体或社会环境等物质的层面,但是,它们并不是作为物质而孤立者,而是与精神有密切的性,诚如所谓的“物心一如”或“身心相关”,心才是社会人生动态的主导者。如同原始经典所说的:   ...,外道所说的梵、我或者神我等实体、主体,以此为而说轮回或解脱,这点则与佛教不同。佛教不说作为常住实体的主体,对于只有生灭变化的物心等现象,说明“是如何”、“应如何-”的理论或实践。因此,认为身心...

    水野弘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5748010.html
  • 林葬----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一(二)

    有师授、寺院的传承关系。又,值得注意的是第七世纪以后,采行露尸葬的僧人中,有很多是专精《涅槃经》的僧人;这是因为此经中和修禅的。如北齐著名的禅僧僧稠即是依《涅槃》圣行四念处法修禅的,:  既受禅法...的关系,或因其禅行而和某寺院有所。  南方的僧人  《续高僧传》虽然注重林葬的载,但其所记的大多偏重在华北----特别是在长安活动的僧人们,而较少关于南方僧人的记录。不过,我们仍可从少数南方僧人的...

    刘淑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3348103.html
  • 禅艺合流与石涛画论的禅美学

    印证,用禅的语言而言,这一“妙象”即是涅盘妙心所开显的“实相”。  第四节 石涛的“一画论”与禅的意境论美学  1. 诠释学美学的三个环节及其山水画、禅画的  前述“不即不离”只是禅的意境美学的艺术...三个禅的意境美学的环节和我所论述的诠释学美学的三个环节,其间有其性,对于这里的性,可简示如下:  禅的悟道见性与意境美学 南宗山水画意境论美学的三个特征 “浑”之三层义、意境论美学的三个特征 ...

    赖贤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95961418.html
  • 天台智者大师的如来性恶说之探究

    染法”存在意义的“法种诸苦”说,认定这些说法与“如来性恶说”有某种,而最后找到最近的源头,即其师意思所著的大乘止观法门之“性染说”,还有,稍早或同时代人物的傅翕之“不思议佛母”观,也顿值得留意,因其...其立论要旨,已如上述,其中以董仲舒的“阴阳性情”说,兴杨雄的“善恶混合”说,最值得再探究一下,因他们两位与天台智者“性恶”思想之间,虽有一段距离,但也有某些,先谈董仲舒,他以为,人之有善恶,乃是...

    张瑞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65564779.html
  • 刘述先:在举世视域下的宗教对话

    之间的,有的同等,有的分别阶级,也有乾纲独断的。   “The transcendent(逾越),正如这个字的字根所指示的,它越过了一样平常、平常的着实的表层经验。它可以指精灵、神祇、品行神、非...盛行在天壤间,故内在,却又不是卓然一物可见,故逾越。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,乃是不行破碎开来的相即。但儒家既不是一构造宗教,由孔子开始便已淡化了位格神的观念,难怪许多人不把它看成宗教看待,以致轻忽...

    刘述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24781609.html